
本文转自:周口晚报
那个午后,我夹着教案穿过空荡荡的走廊,数学组办公室半掩的门里传来熟悉的声音——是子浩。我下意识停住了脚步。
这个孩子从不在我的语文课后提问。在我的课堂上,他是那个把课本立起来打瞌睡、在小组讨论时把文具弄得噼啪作响的孩子。我找他谈过无数次,从学习的重要性讲到集体纪律,他始终低着头,用沉默筑起一道墙。可此刻,他正举着数学练习册,身体微微前倾:“老师,这一步为什么用乘法不用除法?”
阳光透过百叶窗,在他专注的侧脸投下斑驳的影子。数学老师耐心讲解着,他时而蹙眉,时而恍然大悟地点头,像一块渴望吸水的海绵。
那个瞬间,我忽然明白些什么。
第二天班会,我在黑板上写下“发现”二字。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,直到我叫起子浩。他愣了一下,缓缓站起来:“我……我发现,只要敢问,其实没有那么多难题。”
教室里格外安静。我走到他身边,把手轻轻放在他肩上:“老师也有个发现!我发现了我们班最善于提问的学生——李子浩同学。他让我明白,每个愿意主动求知的人,都值得尊重。”
他猛地抬头,眼睛里有什么东西好像亮了起来。“更重要的是……” 我看向全班同学,“老师发现自己曾经太着急,只看见了表面的不完美,却没有看见藏在下面的求知欲。”
同学们的掌声响起时,子浩的耳朵红了,但腰板挺得笔直。
那天之后,他依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“好学生”:作业偶尔还是会迟交,上课偶尔还会走神。但与往常不同的是,他开始在语文课上举手提问了——虽然问题有时天马行空——“老师,为什么‘尴尬’两个字都是‘九’字旁,不是‘八’字旁?” 课堂上,他依然会弄出声响,但更多是在翻找字典时不小心发出的。
教育不是把每个孩子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样子,而是看见他们本来的样子,然后帮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子浩让我懂得,每个看似不够专注的学生背后,都藏着一个渴望被看见的灵魂。
他们用各种方式引起注意,哪怕是不恰当的方式。而我们要做的,不是急着纠正那些表面“问题”,而是找到那扇通往他们内心的窗——也许是一道数学题,也许是一幅画,也许只是需要一个肯定的眼神。
后来,他在作文里写:“那天尚老师说的话,让我心里亮堂了起来。原来我不是坏孩子,我只是一个还有很多问题要问的孩子。”
是啊,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。我们不能要求蒲公英长成橡树,但可以给每一颗种子合适的土壤,然后耐心等待,看它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破土、生长、绽放。这大概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——不是雕刻,而是唤醒;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。
(周口市纺织路小学教师 尚晓丹)
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