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日前,全国规模最大、密度最高的教育成果资源汇聚与交互平台——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。该展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,以“汇聚·共享·创新——推动教育创新发展,服务教育强国建设”为主题,共有近2000家单位参展。
此次教博会的参展单位中,广东省教育厅共推荐基础教育组68项、科学教育组10项、职业教育组12项,共计80项成果参展博览会,来自中山市的沙溪理工学校是参展单位之一。会展现场,该校展示了劳动教育课程成果——《AI 赋能・中国故事:中职劳动教育“AI—文化—劳动—产业—育人”融合模式》,该课程深耕非遗传承、结合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课程特色,获得广泛关注。
据沙溪理工学校德育主任、劳动教育课程负责人彭利荣介绍,该校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教育让学生筑牢文化自信,兼具文化担当与专业、职业技能,成为“德技并修”的新时代新人,为社会注入新生力量。课程最大的特色是充满地域文化特色,涵盖汉服文化、广东粤剧、中山民俗等,创新性地将地域产业优势与文化基因融入劳动教育,以“挖掘—讲好—读懂”中国故事三部曲架构起劳动教育沉浸式育人环境,引导学生了解、认识立体全面的中国,传播好中国声音。
在课程体系上,沙溪理工学校历经5年研发,已开发257门课程,涵盖32门非遗技艺、传统手工艺及现代产业工艺,沿袭广东、中山传统习俗12种引入中小学校园。
“依托中山传统服装产业的优势,我们将非遗技艺及传统手工艺融入服装产业链环节,比如用传统文化记忆设计服装,让传统布料焕发出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,学生制作的宋代百褶裙、苗绣国绣服饰、沙溪鹤舞包包以及创新改造的‘汉服配饰—手鞠球’将其转化为服饰配件、现代家居装饰品及日常所需品等作品,都是课程成果的体现。”彭利荣表示。
记者获悉,沙溪理工学校还紧扣政策导向与时代需求,聚焦劳动教育内容泛化、实践路径单一、价值内涵缺失三大痛点,用AI赋能改革创新。该校不仅通过AI“挖掘-讲好-读懂”中国故事,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,还运用AI、大数据等为区域提供劳动课程服务,覆盖广东、贵州、西藏等地393所中小学校,惠及9460名师生,服务量达36381人次。目前该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已转化知识产权34项与团体标准6项,既为区域产业提供创新支撑,也以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提质增效。
文、图丨记者 张德钢 通讯员 钟轩
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