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唐山劳动日报
二十五载戏缘深 薪火相传评剧情
——我与评剧艺术节的共生之路
罗慧琴在《凤还巢》中饰演程雪娥
罗慧琴在《花为媒》中饰演张五可、彭越饰演李月娥
罗慧琴
25年光阴流转,于评剧传承是深耕不辍的奋进,于我则是与评剧艺术节相伴的大半艺术人生。作为从艺48载的老演员,我既是这场全国性盛会的见证者,更是参与者、受益者。自2000年在唐山启幕至今,十三届评剧艺术节已成为评剧传承创新的沃土、城市文化名片与戏迷盛会,而我与它的二十五载羁绊,早已融入评剧发展的时代脉络。
初心启幕 艺韵生根
2000年,第一届评剧艺术节在评剧发源地唐山揭开帷幕,那股沸腾的艺术热潮至今仍萦绕心头。此时,这场专属评剧人的国家级盛会首次落地故土,唐山的街巷里满是久违的欣喜与自豪,戏迷们奔走相告,剧场外排起长队,连空气中都飘着对评剧的热忱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唐山评剧人,我既激动于终于有了展示评剧魅力的国家级平台,更庆幸能在家门口与全国同行学习交流。
开幕式上的盛况更是成为我毕生难忘的记忆。马泰、韩少云、花淑兰、筱俊亭等评剧泰斗悉数登台,他们的唱腔字正腔圆、韵味醇厚,一个眼神、一个身段都尽显炉火纯青的功力,那份对艺术的敬畏与执着,深深震撼着台下的我。近距离聆听名家演唱、观摩他们的表演细节,这份直观的艺术熏陶,为我日后的创作与表演奠定了坚实基础,更在我心中埋下了坚守评剧、传承薪火的种子。
彼时,我作为唐山市评剧团的青年演员,有幸主演了首届评剧艺术节的新创剧目《红龙泉》。为了呈现最佳效果,我们剧组在郭学文导演的带领下,日夜打磨,一句唱腔反复推敲,一个动作精雕细琢。当我站在舞台中央,面对台下座无虚席的观众,感受着雷鸣般的掌声与炽热的目光,所有的疲惫都化为奋进的力量。那一次登台,不仅让我收获了观众的认可,更让我真切体会到评剧艺术节对青年演员的培育意义——它不仅是展示的窗口,更是成长的阶梯。
二十五载 与“节”共生
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,25年间评剧艺术节步步成长,从青涩走向成熟,成为全国评剧界的标杆盛会。唐山演艺集团始终坚守创排初心,每一届都推出精品新剧,我先后主演了八部作品,其余五部也作为主创或艺术指导深度参与,在与评剧艺术节共同成长的过程中,完整见证了十三部原创剧目的诞生与绽放。
第一届《红龙泉》是我与评剧艺术节的初遇,让敢爱敢恨的红龙女深入人心;第二届《嫦娥奔月》中,我化身清雅绝尘的嫦娥,在传统程式里融入细腻情感,让神话人物更具温度;第三届《成兆才》里,我塑造灵动鲜活的小凤,以生活化表演诠释角色坚韧;第四届《香妃与乾隆》是我艺术生涯的重要收获,有幸凭它获评中国戏剧梅花奖;此后的第五届《红星谣》、第六届《帘卷西风》、第七届《变迁》、第八届《榆钱谣》、第九届《从春唱到秋》、第十届《乐亭县令》、第十一届《喊一声妈妈》、第十二届《相期吾少年》,再到第十三届《家住长城根儿》,看着后辈们接过接力棒,心中满是欣慰。
这些作品题材横跨革命历史、现实生活、古装传奇、人物传记等多个领域,既坚守评剧韵味精髓,又大胆融入现代艺术元素。在参与每一部剧目创排的过程中,我或领衔主演、或传艺指导,从革命女性的坚毅到古代仕女的温婉,从市井百姓的质朴到文人墨客的儒雅,每一个形象的打磨都让我的艺术造诣更上一层楼,也亲眼见证了评剧在传承中创新、在创新中发展的清晰轨迹。
薪火永续 戏暖人心
第十三届评剧艺术节大幕拉开,《家住长城根儿》的精彩亮相让舞台焕发新生。该剧由我的亲传弟子彭越领衔主演,她嗓音穿透力极强,兼具宽厚质感与甜美韵味,每一句唱腔都饱含深情,将当代女大学生栗花演绎得生动传神,人物刻画入木三分。满台中青年演员唱念做打功底扎实,将角色演绎得鲜活灵动,流畅的唱腔与传神的表演交织,我不禁心潮澎湃——这正是评剧传承的希望所在。除了这部本土新创剧目,中国评剧院现代评剧《雷雨》、天津评剧院的青春版《保龙山》、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的青春版《杨三姐告状》等全国各地的佳作也接连登台,青年演员们以蓬勃朝气展现着新生代力量,望着他们的身影,我仿佛看到了25年前初登评剧艺术节舞台的自己。
25年来,十三届评剧艺术节见证了一代代评剧人的接力传承。唐山演艺集团创排的十三部新剧,始终紧扣时代脉搏、贴近人民生活;全国各地院团跨越千山万水齐聚唐山,只为那份对评剧的共同热爱。而评剧艺术节更早已成为评剧艺术的盛会,从首届以老年观众为主,到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、青少年走进剧场,评剧的魅力正在跨越年龄界限。有白发老者每届必到,感慨评剧艺术节让他找回青春记忆;有年轻观众看完《家住长城根儿》后告诉我,原来评剧也能如此精彩,从此成为戏迷。
作为评剧发源地,唐山始终扛起传承发展的使命担当。25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评剧艺术节,不断加大投入、完善设施,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生。自2000年首届至2025年第十三届评剧艺术节,累计参演院团约202家,展演约248台剧目。参演院团覆盖京、津、冀、黑、吉、辽、蒙等10余个省(区、市),涵盖国家重点院团、地方专业剧团及基层民营班社,充分体现了评剧艺术的广泛传承力和时代生命力。而我,也将坚守“传帮带”的初心,为评剧传承倾尽全部力量,与评剧艺术节一同书写更精彩的时代篇章。
作者简介
罗慧琴,一级演员。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代表性传承人,评剧“新派”创始人新凤霞先生的嫡传弟子,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,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。从艺四十八年来主演了数十台剧目,代表剧目有《花为媒》《香妃与乾隆》《红星谣》等,塑造了不同年龄、性格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,是全国评剧旦角的领军人物之一。
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