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情绪传染,孩子对父母的情绪特别敏感。
研究显示,如果父母长期表现出焦虑,孩子的皮质醇水平(压力激素)会显著升高,这不仅影响情绪,还可能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。
我们在群里看到别人晒孩子的满分卷、报各种补习班,心里难免有波动。但如果把这种焦虑直接转嫁给孩子,比如用“你看某某都会了,你怎么还不会”这样的话,孩子就会把学习和负面情绪绑定在一起。
所以,我提醒自己,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,再去陪孩子面对学习。
2. 运动,不只是锻炼身体我决定每天陪阳阳运动。
《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期刊》曾发表研究称:
每天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孩子,在注意力测试中得分比不运动的孩子高出近20%。
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,这两种物质能提升专注力、改善情绪,还能减轻焦虑。
而且,运动是一种非语言陪伴。我们一起跑步、打球的时候,不需要谈学习,只需要一起笑、一起流汗。
这种轻松的互动,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站在我这边的,而不是监督我学习的人。
除了运动,我还坚持陪阳阳阅读。
OECD(世界经合组织)的研究发现:
每天有亲子共读习惯的孩子,在PISA阅读测试中平均得分比其他孩子高出38分。
阅读不仅仅是识字、学知识,它是在给孩子构建一个“精神后花园”。当孩子在书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,他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,而不是只盯着分数。
心理学上有个“自我效能感”的概念,就是孩子相信“我能行”的感觉。
从书中获得新知识、解决问题的体验,会一点点积累他的自我效能感。这种感觉,比一次考试的分数更重要。
我还想帮阳阳发展一个除了学习之外的爱好。
美国艺术教育协会的研究表明:
长期参与艺术活动的孩子,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比同龄人高出17%。
人需要有一个输出的窗口,把情绪、想法、创造力释放出来。对孩子来说,这个窗口可以是画画、弹琴、做手工、拼乐高……
爱好的意义,不在于成为特长,而在于让孩子体验到我可以创造点什么的快乐。这种创造的快乐,会在学习遇到挫折时,成为他的心理缓冲垫。
阳阳上小学后,忽然多了很多小烦恼。幸好,她有姐姐暖暖。
有些小秘密、小情绪,孩子不会跟父母讲,但会愿意告诉同龄人或者兄弟姐妹。心理学上,这叫同伴支持。同伴之间的理解和共情,能让孩子感到被接纳,情绪得到释放。
如果家里没有兄弟姐妹,也可以帮孩子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,比如鼓励他参加社团、兴趣班,或者安排固定的小伙伴一起玩。
6. 陪伴,不是盯紧,而是同行很多家长以为陪伴就是在孩子旁边看着他写作业,但那更像监督。真正的陪伴,是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问题,帮他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比如,当阳阳作业不会写时,我不会直接给答案,而是问她:
“你觉得该从哪里开始?”
“要不要我们一起看看例题?”
这样,她慢慢学会了自己思考。
我越来越觉得,陪伴孩子成长,不是把他塞进各种培训班,也不是盯着他的每一分成绩。
而是在他最需要的时候,递上一杯温水、一个拥抱、一句“我懂你”。
让他在运动中学会坚持,在阅读中找到答案,在爱好中找到快乐,在朋友中找到理解。
成长不是一场百米冲刺,而是一场漫长的旅行。
我不想做那个在路边不停催他快跑的人,我更想做那个陪他看风景、给他拍照片的人。
毕竟,等他长大回头看,记住的,不只是分数,还有我们一起走过的路。
互动话题
你家孩子上小学后,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?
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